<<孤獨六講>>一書,之前已經翻過幾回了,不過在前幾個禮拜聽完蔣勳老師在元智大學的演講後,迫使我再完整地重新看一遍。看過<<孤獨六講>>的人都知道,蔣勳說的孤獨是一種與自己對話,面對自己與天地合一的過程,這當然也包括在人性中確實存在,而在倫理壓抑下避談的情慾、暴力、倫理…等等。我還記得蔣勳準備的ppt上,出現的是稽康被押上刑場的罪狀:「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在這裡我們看到一位異於世俗的孤獨者,在刑場上還沒來得及辯解時,已經被判了死刑。這是一個孤獨者的下場,可是我們卻同受其害。
蔣勳在這場演說中,也數次提到儒家避談個人的孤獨,因為在中國倫理下,我們不知道一個人會做出什麼事來?就好比中國倫理的黑洞,而儒家為了正當性就鎖性直接跳了過去,以免被吸了進去。話說回來,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這中間的道德規範的又要如何去界定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故事。這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好心的公車司機,每天都走同一條路線,它對每一個乘客都非常用心,每當乘客要下車時,他都會附以微笑地道再見,乘客要上車時,他也會耐心地為他(她)開車門,結果,這位公車司機敬業的態度贏得地方民眾的讚揚,回到家中,他也是好爸爸好先生。結果這位司機有一次像友人透露,每次當他帶著微笑像女乘客說謝謝時,心理想的是我要如何強暴這位女生。其實這故事引發了很多道德上的討論,這位司機白天的時候,他很清楚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故,在道德壓力下,他維持了好好司機的形象,但是他也很清楚在外表的演飾的他,是有很多慾望的。套些佛洛伊德的看法,他認為人不過是一些本能的組合,文明就像一個壓力鍋的蓋子,拚命想把這古老的衝動鎮壓住,重新引導我們的本能方向,使我們可以一起生活。這也是在現今道德規範下那位司機不會變成現行的強姦犯的原因。在哲學家的眼中這位司機是孤獨的;在科學家的眼中這是兩股力量的對抗;在文學家的眼中他成了一副赤裸裸的寫照;在教育家眼中,他(她)規避這個問題,只留下怡情養性等話語。只是在性幻想氾濫的年代,我們可能忘記了,我們還有選擇的權力,選擇與自己對話,可以讓我們更認識自已。書裡也提到了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蔣勳在書裡寫到思惟的孤獨是最大的孤獨,我倒覺得書裡提到<<暴力的孤獨>>也是可以被劃進<<思維的孤獨>>裡,暴力美學這個描述盡情傲遊的過程,不也是一個無需結論的孤獨。思維最難能可貴的在於有激盪有思考,當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時,這些過程便結束了。而且我們都有需要獨處的時候,只有那時我們才發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習慣跟著大眾思惟的人很難體會孤獨的快樂。記得小時候在看愛因斯坦的自傳時,常會提起他是二十世紀最聰明的人,他二十六歲就發表了深奧難懂的相對論,現在他的大腦還保存著,留待科學家去解出這位天才大腦裡藏著的祕密。這世界硬把愛因斯坦與天才畫上等號,我不知道是從那裡得出來的論調,不過愛因斯坦自己卻說,他不是天才,只是比較晚熟而已,當他具備大人那樣的智慧時,他仍然保留小時候對環境探索的興趣,所以他可以發現一般大人不會去發現的事。這些書用盡乎崇拜的方式瞻仰這位偉人,崇拜到讓我覺得某些科學家在面對這位科學大師時似乎可以暫時放棄邏輯思考。我相信,媒體是強勢的,愛因斯坦是孤獨的。當我們太習慣用自己的語言去為別人做辨解時,我們也犯剝奪了別人孤獨的權利。
小時候,我覺得如果這世界上,只有我自己生活在這地球上那該有好,如果還可以再加上一位相知相惜的情人那就更好了。這時候世界只有兩個人,我跟他不是互相憎恨、互訴情愫、最糟糕的情況也只有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而已,當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這世界還可以理解,可是萬一這世界再多出一個人,那這三角關係就變得更錯綜複雜了,大概要再複雜個十倍以上,如果說三個人的世界已夠複雜了,那就很難想像現在地球上的人口已經有超過六十億了,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活在媒體、別人的觀念、信仰中。小時候,父母會跟我說什麼不該做,等到長大也慢慢發覺我們忘了做自己的主人。我想起書中的一段,有一次蔣勳問一個丹麥的朋友:「你們社會福利那麼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自殺?」他說:「就是因為太好了。人沒有困難,也不想活下去了。」這段文字聽起來有點變態,不過也是一種無奈,我們都想去突破自己,也想去滿足生活中的慾望,一旦慾望被滿足後,去突破心靈成長的需求,也就被拋在腦後了,當這一切都發生後,這社會還是如往常一樣,將孤獨視為一種病態。
與孤獨畫在同一框框的詞彙裡還包括<孤單>、<寂寞>,孤單還讓人有種詩情畫意的感覺,而寂寞就比較負面些,當然我不是來玩文字遊戲的,只是我們這一輩的,在商業氣氛濃厚的社會下,想要體驗莊子的獨與天地神往己經是有點困難了。孤獨是一種需求,只有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我們才能好好享受孤獨,當我們渴望孤獨的時候,連最親密的人都變成了一種暴力。與古人相較,現代人享受孤獨又多了幾道手續,首先先登出MSN、把手機關機,放下身上的雜物,直到手續都完成後才開始享受片刻的寧靜,偶爾有人心血來潮還會放幾段音樂來聽聽。但是如果場景是換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當孤獨變成可遇而不可求的時候,這折磨人的程度可能更甚於把刀往手臂劃一刀的痛。在人群中的孤單遠比在一個人在沙漠的孤單還要難受,在人群中你被壓縮了,你不但享受不到片刻的寧靜,你連掃除心中的不安都沒有辦法了,你怎麼享受孤獨? 所以這剛好可以解釋為什麼單身的人不會想在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夜晚一個人走在五福路上,因為這簡直是一種暴力,在進退兩難間你完全不得其門而入,進----看著街上情侶親親我我、父母子女相擁而聚,自憐身旁無伴;退----心裡已充斥著數不盡的宣囂,連要求一點私人空間都難。所以每當我朋友向我提起,他們已經克服害怕孤單時,回頭想想,他們只是重新開啟了享受孤獨與自己對話的大門。當然我不會用”克服孤單”這個字眼,我們都會感受要跟別人連成一片的時候,它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像吃飯睡覺一樣。
底下是我特別喜歡一段話,這是我在中山大學某處廁所發現的標語,非常耐人尋味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victoria
洗澡、和躺在床上睡覺前被我也同樣被視我享受孤獨的美好時光,洗澡,暫時拋開人群,面對自己的裸體,在打開水龍頭的那剎,水聲蓋過外面的雜音,此時自己是最清醒的,我很少像別人會哼著歌,取而代之的是先清理腦袋,開啟與水聲對話的過程。晚上跟室友道過晚安後爬上床的那一刻,更是打開享受孤獨的大門,關上大燈,眼前一片黑,就算現在裝死也沒有人發現,白天生活中的不自在感,頓時煙消雲散,只伴著窗外一稀透進來的月光,這時如果睡不著覺,也是種幸福。蔣勳在演說中說在東西方歷史上最孤獨的通常是小丑,在人群裡待過的人都知道,有時候領導者反而是最孤獨的,可是這些孤獨者常是扮演著社會的潤滑劑與發起人,當我們發覺從眾很愚昧時,孤獨反而帶給我們更多的聲音。打著打著,我的暑假快結束了,才發覺一個人的可貴。
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於孤獨的狀態
孤獨沒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蔣勳<<孤獨六講>>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