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一書,之前已經翻過幾回了,不過在前幾個禮拜聽完蔣勳老師在元智大學的演講後,迫使我再完整地重新看一遍。看過<<孤獨六講>>的人都知道,蔣勳說的孤獨是一種與自己對話,面對自己與天地合一的過程,這當然也包括在人性中確實存在,而在倫理壓抑下避談的情慾、暴力、倫理…等等。我還記得蔣勳準備的ppt上,出現的是稽康被押上刑場的罪狀:「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在這裡我們看到一位異於世俗的孤獨者,在刑場上還沒來得及辯解時,已經被判了死刑。這是一個孤獨者的下場,可是我們卻同受其害。
蔣勳在這場演說中,也數次提到儒家避談個人的孤獨,因為在中國倫理下,我們不知道一個人會做出什麼事來?就好比中國倫理的黑洞,而儒家為了正當性就鎖性直接跳了過去,以免被吸了進去。話說回來,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這中間的道德規範的又要如何去界定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故事。這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好心的公車司機,每天都走同一條路線,它對每一個乘客都非常用心,每當乘客要下車時,他都會附以微笑地道再見,乘客要上車時,他也會耐心地為他(她)開車門,結果,這位公車司機敬業的態度贏得地方民眾的讚揚,回到家中,他也是好爸爸好先生。結果這位司機有一次像友人透露,每次當他帶著微笑像女乘客說謝謝時,心理想的是我要如何強暴這位女生。其實這故事引發了很多道德上的討論,這位司機白天的時候,他很清楚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故,在道德壓力下,他維持了好好司機的形象,但是他也很清楚在外表的演飾的他,是有很多慾望的。套些佛洛伊德的看法,他認為人不過是一些本能的組合,文明就像一個壓力鍋的蓋子,拚命想把這古老的衝動鎮壓住,重新引導我們的本能方向,使我們可以一起生活。這也是在現今道德規範下那位司機不會變成現行的強姦犯的原因。在哲學家的眼中這位司機是孤獨的;在科學家的眼中這是兩股力量的對抗;在文學家的眼中他成了一副赤裸裸的寫照;在教育家眼中,他(她)規避這個問題,只留下怡情養性等話語。只是在性幻想氾濫的年代,我們可能忘記了,我們還有選擇的權力,選擇與自己對話,可以讓我們更認識自已。書裡也提到了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蔣勳在書裡寫到思惟的孤獨是最大的孤獨,我倒覺得書裡提到<<暴力的孤獨>>也是可以被劃進<<思維的孤獨>>裡,暴力美學這個描述盡情傲遊的過程,不也是一個無需結論的孤獨。思維最難能可貴的在於有激盪有思考,當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時,這些過程便結束了。而且我們都有需要獨處的時候,只有那時我們才發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習慣跟著大眾思惟的人很難體會孤獨的快樂。記得小時候在看愛因斯坦的自傳時,常會提起他是二十世紀最聰明的人,他二十六歲就發表了深奧難懂的相對論,現在他的大腦還保存著,留待科學家去解出這位天才大腦裡藏著的祕密。這世界硬把愛因斯坦與天才畫上等號,我不知道是從那裡得出來的論調,不過愛因斯坦自己卻說,他不是天才,只是比較晚熟而已,當他具備大人那樣的智慧時,他仍然保留小時候對環境探索的興趣,所以他可以發現一般大人不會去發現的事。這些書用盡乎崇拜的方式瞻仰這位偉人,崇拜到讓我覺得某些科學家在面對這位科學大師時似乎可以暫時放棄邏輯思考。我相信,媒體是強勢的,愛因斯坦是孤獨的。當我們太習慣用自己的語言去為別人做辨解時,我們也犯剝奪了別人孤獨的權利。
小時候,我覺得如果這世界上,只有我自己生活在這地球上那該有好,如果還可以再加上一位相知相惜的情人那就更好了。這時候世界只有兩個人,我跟他不是互相憎恨、互訴情愫、最糟糕的情況也只有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而已,當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這世界還可以理解,可是萬一這世界再多出一個人,那這三角關係就變得更錯綜複雜了,大概要再複雜個十倍以上,如果說三個人的世界已夠複雜了,那就很難想像現在地球上的人口已經有超過六十億了,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活在媒體、別人的觀念、信仰中。小時候,父母會跟我說什麼不該做,等到長大也慢慢發覺我們忘了做自己的主人。我想起書中的一段,有一次蔣勳問一個丹麥的朋友:「你們社會福利那麼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自殺?」他說:「就是因為太好了。人沒有困難,也不想活下去了。」這段文字聽起來有點變態,不過也是一種無奈,我們都想去突破自己,也想去滿足生活中的慾望,一旦慾望被滿足後,去突破心靈成長的需求,也就被拋在腦後了,當這一切都發生後,這社會還是如往常一樣,將孤獨視為一種病態。
與孤獨畫在同一框框的詞彙裡還包括<孤單>、<寂寞>,孤單還讓人有種詩情畫意的感覺,而寂寞就比較負面些,當然我不是來玩文字遊戲的,只是我們這一輩的,在商業氣氛濃厚的社會下,想要體驗莊子的獨與天地神往己經是有點困難了。孤獨是一種需求,只有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我們才能好好享受孤獨,當我們渴望孤獨的時候,連最親密的人都變成了一種暴力。與古人相較,現代人享受孤獨又多了幾道手續,首先先登出MSN、把手機關機,放下身上的雜物,直到手續都完成後才開始享受片刻的寧靜,偶爾有人心血來潮還會放幾段音樂來聽聽。但是如果場景是換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當孤獨變成可遇而不可求的時候,這折磨人的程度可能更甚於把刀往手臂劃一刀的痛。在人群中的孤單遠比在一個人在沙漠的孤單還要難受,在人群中你被壓縮了,你不但享受不到片刻的寧靜,你連掃除心中的不安都沒有辦法了,你怎麼享受孤獨? 所以這剛好可以解釋為什麼單身的人不會想在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夜晚一個人走在五福路上,因為這簡直是一種暴力,在進退兩難間你完全不得其門而入,進----看著街上情侶親親我我、父母子女相擁而聚,自憐身旁無伴;退----心裡已充斥著數不盡的宣囂,連要求一點私人空間都難。所以每當我朋友向我提起,他們已經克服害怕孤單時,回頭想想,他們只是重新開啟了享受孤獨與自己對話的大門。當然我不會用”克服孤單”這個字眼,我們都會感受要跟別人連成一片的時候,它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像吃飯睡覺一樣。
底下是我特別喜歡一段話,這是我在中山大學某處廁所發現的標語,非常耐人尋味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victoria
洗澡、和躺在床上睡覺前被我也同樣被視我享受孤獨的美好時光,洗澡,暫時拋開人群,面對自己的裸體,在打開水龍頭的那剎,水聲蓋過外面的雜音,此時自己是最清醒的,我很少像別人會哼著歌,取而代之的是先清理腦袋,開啟與水聲對話的過程。晚上跟室友道過晚安後爬上床的那一刻,更是打開享受孤獨的大門,關上大燈,眼前一片黑,就算現在裝死也沒有人發現,白天生活中的不自在感,頓時煙消雲散,只伴著窗外一稀透進來的月光,這時如果睡不著覺,也是種幸福。蔣勳在演說中說在東西方歷史上最孤獨的通常是小丑,在人群裡待過的人都知道,有時候領導者反而是最孤獨的,可是這些孤獨者常是扮演著社會的潤滑劑與發起人,當我們發覺從眾很愚昧時,孤獨反而帶給我們更多的聲音。打著打著,我的暑假快結束了,才發覺一個人的可貴。
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於孤獨的狀態
孤獨沒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蔣勳<<孤獨六講>>
8/14---朱平的私塾課
從瑞光路往堤頂大道的方向走去,不知不覺台北的天空也暗了下來,但是我仍然不確定我走的對的路,也許過了下個轉角就會到了學學文創大樓了。果然沒錯,這一切的懷疑在我經過飯店的大門時就煙消雲散了,望著不遠處的大樓上排著Xue Xue Institue(學學文創),我心中的石頭總算放了下來。話說,我當初報名學學文創的私塾已經是我五月初的事,我報名了朱平的私塾,那是晚上七點到九點的課。當我走到學學文創的大樓時,時間還有點早,我趁機到了二樓餐廳去隨處看。在暖色調的環境下,我很後悔我身上穿的是綠色T-shirt配上牛仔褲,因為這讓我看起來很像不知道那冒出的野孩子。接著稍微晃過二、三樓後,我搭電梯到五樓,等著待會的課程。學學文創的五樓,真是一個好地方,大大的落地窗可以附瞰整個台北市,教室內靠牆的一面擺滿了書,中間則圍繞了二十幾張顏色不一的椅子,就在我繼續打點房間的景物時,其它人也陸續到來了,當然也包括私塾的講師—朱平。
當然參加這次的私塾,我有很多不一樣的感受,第一、我搭車來這裡果然沒有白費,第二、快樂是可以感染的。尤其我這次來聽到很多不錯的話,有一次場中的賴小姐問了一個大部分的人都會碰到問題:我可以從事我喜歡的工作,可是我也認為賺錢很重要,但是有時候最賺錢的工作可能不是你所喜愛的,那我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剛好<<漣漪詞>>的作者也在現場,她只隔著賴小姐三四個位子,她以一句話來勉勵大家。If you can’t be with the person you love, love the person you be with.當熱愛的工作跟賺錢仍然沒有辦法配合的時候,也許放開心胸,坦然面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然,我也同意當你做你自己喜歡的工作時,所帶給你的回饋可能遠超過金錢所可以比擬的。朱平先生也分享了,他也碰過在現實和理想中決擇時的毛盾和問題,他當初會去做business是因為有一次參加黑幼龍的課程,看到了一個生機飲食的訊息,開啟了他開設Aveda的念頭。所以如果我們還抱持著對生命的那種熱忱,我們都不應該放棄對自己理想的追逐,重點只在於你敢不敢嘗試去改變而己。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說If I young again, I wish I could take more risk. 有時候改變所造成的恐懼感也許是讓企業經營者持續向前的原因。關於這一點,我必須承認我是相當無知的,這種無知不是因為不了解,而是有種很難說得出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是當一個人對外界已經沒有很強烈的反應時候,我們談熱情到底還有什麼意義?我說得是感覺,是那種真實可以體驗到的。一個人在追逐成就感,在生活和靈性慢慢地成長卓壯時可以說:「喔!我找到了我的熱忱了。」好像我們這時候去談”熱忱”才有意義,就像在<<情緒的力量>>一書中談”順流”一般,那是一種很難解釋的動力。但是當一個人連嘗試去感受一點激情都沒有時,甚至是毫無感覺的情況下,很難想像當有人跟他談工作與熱情時,我不清楚他知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當然,這都還不是要點,這不是我來學學文創的目的。另外,我非常羨慕朱平先生對生命的態度,好像他去激發別人潛在內心的能量就是他的任務般。在我打篇文章時,腦裡不斷浮現出朱先生從嘴裡冒出:「It’s wonderful我今天又鼓勵了一個人正向思考,我又完成了一項了不起的任務!」當然,我不確定朱平先生是否真得說過這些話,到是我真得很想成為常說這句話的人。
接下來朱先生提出了『1%』的觀念,即日常生活只要有百分之一是忠於自已並對社會和環境有所供貢獻的消費行為,我們就在慢慢改變這個世界we vote with what we buy,完全的美感生活而且與外界沒有互動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這讓我想起有一次某電視台專訪學學文創的創辦人徐莉玲董事長時,主持人好像問說:為什麼你認為美學和品味的培養會那麼重要,這時徐莉玲回說:注重美感和品味的提升是在創造一批重視生活與文化的消費者,有了這群消費者,文化創意產業才得以順利發展。當然徐董說的,我再同意不過了,不過她好像沒有解釋為什麼文化創意產業是重要的!但是在這個領域的人都不會去懷疑『創意』『文化』『符號』為發展的趨勢。在美感和品味上,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有多大的sense,但就如朱平說的,籍由『1%』的觀念,從1%到2%、3%慢慢建立起,我們都會成為改變世界的推手。
時間過得很快…
輪到我最後一個分享,時間已所剩不多,我大致也分享了今天為什麼會來這裡的原因? 分享到最後──
「你等一下結束後是不是要回到新竹?」朱先生問我
「對!」
「那你要注意一下回去的最後一班車。」
「等一下你可以請學學文創的人幫你確認班車時間。」
「喔! 好!」
其實我不太清楚是不是因為我上了大學之後變得越來越隨興了?我原本想說,如果我回不去大不了在台北睡一晚有什麼關係。當天晚上我媽也打了幾通電話給我。其實那時確實已經很晚了,在一個大大的擁抱後,我離開了五樓的房間,那時差不多已快晚上11點了。就這樣,我結束了今天的課程。
在我往回新竹的飛狗巴士上,我頭腦轉的是接下來的一年,我要如何整頓出發?說起來,之前被學校的一位老師說,我好像一直在抓大學最後的尾巴。但是我不只是想抓住大學的尾巴,我更想堅定地邁進下一步,我想成立自己的小人物專訪欄,我想學會如何理財,我想繼續加強外語,我想要跟身邊的人有多一點互動,我要對每一個服務員保持微笑,想著想著,今天的我突然充滿能量,就在今天—八月十四號。我們真的要慶幸我們還是個擁有感情的動物,我們不像艾略特,自從他的右前額葉皮質被切除後,就沒有感覺了。就是有感覺我們才有心動,也才可以體驗熱血的感覺,你有熱忱代表著你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去朝目標前進,因為我相信人天生就有想要讓事情變得更完美的本能,所以我們一直想讓自己的生命更充實。
我認為如果今天來參與課程,你可以從裡面多認識一個人,你來就是有價值的。記得稍早在分享時,坐我旁邊的李小姐問我說:「你看了很多朱平的文章,可是你不擔心他講得可能跟他的blog裡的文章很相似嗎?」說真的,我沒有去預期我今天一定要聽到新的東西,我可以來學學文創大樓參觀,並啟發了不同的想法,這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很清楚如果人生都要照著計劃走,你會錯過很多機會。王文華也說了:「人生最有趣的是,每一個選擇的點都是休息站,而不是旅途的終點。」我要帶著今天滿滿的活力繼續走下去I also wish I could take more risk。其它多餘的事,知道很多很重要嗎?快樂就好!!
Subscribe to:
Posts (Atom)